一、引言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政治生态和廉洁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远未来。传统的纪检监察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查阅档案、受理信访举报和开展个别谈话,存在信息处理效率低、风险感知滞后、监督覆盖面有限等现实困境(黄红平、张增田,2022)。在数字经济时代,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产生了海量数据,传统监督方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廉政风险。因此,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智慧纪检”平台,实现监督执纪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在大规模文本理解、信息深度抽取、逻辑关联推理和高质量内容生成方面的卓越能力,为智慧应用的深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工具。然而,基于公有云的通用大模型在应用于高度敏感的纪检监察业务时,存在数据泄露、模型不可控、合规性存疑等严峻的安全与伦理风险。因此,研究如何将本地化部署的大模型 与高校智慧纪检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在确保数据绝对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精准释放技术红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紧迫性。本文将从可行性、应用场景、挑战对策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本地大模型如何赋能高校智慧纪检建设。
二、本地大模型应用于高校智慧纪检的可行性与独特优势
本地大模型是指部署在高校自身数据中心或指定的私有云环境中的专用模型,其与公有云模型相比,在纪检应用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刚性需求: 纪检监察工作涉及大量机密信息,如未查实的信访举报内容、初步核实的问题线索、审查调查中的谈话笔录、内部审计报告等。本地化部署确保了所有业务数据均在高校内部网络或可控的私有云环境中进行处理和存储,物理上隔绝了互联网,从根本上避免了敏感信息上传至第三方平台所带来的泄露风险。这种模式完美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党内保密法规的严格要求,是技术应用不可逾越的底线(宋伟、徐朝辉,2023)。
模型定制与领域知识适配的专业要求: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拥有独特的业务术语、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流程逻辑。公有通用模型缺乏对这些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而本地化部署为模型的领域微调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输入大量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法律法规、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历史典型案例分析报告等高质量专业语料进行持续训练,可以显著提升模型对纪检业务语境的理解精度,使其输出的分析结果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减少“幻觉”现象。
流程可控与合规保障的必然选择: 高校对本地模型拥有完全的自主控制权。可以严格设定模型的访问权限、行为边界、输出格式和审核流程,确保其应用过程始终处于纪检监察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符合工作的保密性、严肃性和程序规范性。这种可控性使得技术真正成为服从于、服务于主责主业的工具,而非不可预测的“黑箱”。
三、本地大模型在智慧纪检平台中的核心应用场景构想
本地大模型可作为智慧纪检平台的“智能中枢”,深度赋能于监督执纪问责的全链条,具体体现在以下关键环节:
1. 智能信访举报分析,提升初核效率
传统信访件处理高度依赖人工阅读、分类和摘要,工作繁重且标准不一。本地大模型可以构建智能接处访第一道关口:
自动分类与精准摘要: 模型可实时对接收到的举报信、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等文本进行多标签分类(如按问题性质分为学术不端、招生舞弊、经费滥用、师德失范等),并自动生成包含核心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要素的结构化摘要,使办案人员能快速掌握举报要点,大幅提升初核环节的效率。
情感分析与紧急度研判: 通过分析文本的情感倾向和用词强度,模型可辅助判断举报人的情绪状态和诉求紧迫性,并结合举报内容的严重性等级,自动标注处置紧急度,为优先处理重大、紧急线索提供数据支撑。
关联线索智能挖掘: 新收举报可与平台内历史举报库、在办问题线索库进行智能碰撞比对。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出涉及同一被举报人、同一部门或同类问题的关联信息,帮助发现隐蔽的、串联的或系统性的廉政风险点。
2. 廉洁风险动态预警,实现监督关口前移
“防胜于治”,预防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原则。本地大模型可打破数据孤岛,对接财务、科研、招生、基建、采购等业务系统,实现对廉政风险的动态感知与智能预警: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 模型能够理解并关联不同来源的结构化数据(如报销金额、项目预算)与非结构化数据(如项目合同文本、会议纪要),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其中违背常规逻辑或政策规定的异常模式。例如,通过交叉分析科研项目进度报告与经费报销记录的时间逻辑矛盾,自动预警“先报后干”或“超进度报销”等虚报冒领风险。
高风险行为模式识别与预测: 基于对历史已查实违规案例的学习,模型能够提炼出高风险行为的特征模式(如特定类型的发票连号报销、科研助理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异常资金往来等),并对实时业务数据中进行扫描和匹配,实现“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督”,将监督的触角延伸至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3. 谈话取证与案情分析辅助,赋能审查调查
在案件审查调查阶段,本地大模型可作为办案人员的“AI助理”,提升专业化水平:
智能笔录整理与辅助分析: 在严格授权和监控下,模型可辅助将谈话录音自动转换为文字,并进行关键信息提取、矛盾点自动标注、情绪变化分析等,减轻办案人员的事务性负担,使其更专注于策略谋划和突破。
证据链智能审查与校验: 面对繁杂的书证、物证、电子证据等,模型可以帮助办案人员快速梳理证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动校验证据链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闭合性,提示可能存在的证据缺失或逻辑漏洞。
法规案例智能推送与支持: 根据案情描述和初步认定的违纪违法事实,模型可实时、精准地从内嵌的法规库和案例库中推送最相关的法条释义、量纪标准和相似判例,为定性准确、量纪恰当提供权威的智力支持。
4. 廉洁教育内容个性化生成,筑牢思想防线
基于对校内不同岗位、职级人员廉洁风险点的画像分析,本地大模型可以赋能精准化、个性化的廉洁教育:
生成定制化警示教育材料: 可为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如财务、采购、招生)、科研人员等不同群体,自动生成针对其岗位风险点的警示教育案例、政策解读、风险提示清单和廉洁承诺书范本,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构建智能纪律问答助手: 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一个7x24小时的在线纪律咨询平台,以自然对话的方式即时、准确地解答关于公务接待、科研经费使用、校企合作、兼职取酬等方面的疑问,促进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面临的挑战与审慎的应对策略
尽管前景广阔,但本地大模型在高校智慧纪检中的应用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审慎应对:
技术门槛与实施成本高昂: 本地部署和微调大模型需要强大的计算硬件(如GPU集群)、专业的存储系统和资深的AI研发与运维团队,这对许多高校的财力物力是巨大考验。应对策略可考虑采用“省级教育工委牵头、多高校联盟共建”的集约化模式,分摊成本、共享成果;或优先选择参数规模适中、性能高效的轻量化开源模型(如ChatGLM、Baichuan等)作为起点,降低初始投入。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风险: 如果训练数据本身存在样本偏差(如某类问题线索过多),模型可能会学习并放大这种偏见,导致分析预警结果有失公允。必须建立严格的算法审计与评估机制,定期用多样化的测试集评估模型的公平性、鲁棒性和可解释性。同时,必须坚持人机协同原则,所有由模型生成的预警信号或初步结论,都必须经过纪检监察干部的实质性审核和判断,绝不能唯算法是从(Mitchell, 2019)。
伦理与责任边界界定: 人工智能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纪检监察干部的主体责任和主观能动性。必须明确“机助人决”的根本原则,建立清晰、规范的人机协同工作流程。技术的目的是赋能干部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而非替代其独立思考和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判断的过程。要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数字素养培训,使其善用、会用、用好这一强大工具。
五、结论与展望
将本地大模型应用于高校智慧纪检平台,代表了技术赋能监督治理的深刻变革方向。它通过实现信访分析智能化、风险预警精准化、案件辅助高效化和廉洁教育个性化,有望显著提升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效率和穿透力,推动监督模式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然而,这一创新实践必须始终坚守安全、合规、公正的底线,审慎应对技术成本、算法偏见与伦理责任等挑战。
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成熟,本地模型将不仅能处理文本,还能智能分析票据图像、监控视频、音频资料等更多类型的数据,进一步拓展其在证据审查、现场监督等场景的应用深度。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应前瞻布局,加强与计算机科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跨领域合作,在积极探索“智慧纪检”新范式的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在特定垂直领域的负责任、可信赖应用树立标杆,最终构建起人机协同、精准高效、风清气正的高校廉洁治理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黄红平, 张增田. 新时代高校智慧监督: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廉政文化研究, 2022, 13(01): 12-19.
[2] 宋伟, 徐朝辉.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廉政风险防控:逻辑、挑战与进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 (04): 64-71.
[3] Mitchell, S.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uide for Thinking Humans. Pelican Books.
[4] Zhou, C., et al. (2023).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Pretrained Foundation Models: A History from BERT to ChatGPT. arXiv preprint arXiv:2302.0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