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资产规模急剧膨胀,资产构成日趋复杂(涵盖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产土地、图书文物等多个门类)。传统依赖手工台账、Excel表格的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实现资产的精细化、全过程监管,导致资产闲置、重复购置、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University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UAMS)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系统功能、技术演进、价值挑战三个方面对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进行阐述。
一、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与特色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集资产登记、日常管理、流程审批、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其功能模块紧密贴合高校特有的管理场景:
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覆盖资产从“预算申报、招标采购、验收入账、日常使用、维修维护、调剂调拨、折旧减值到报废处置”的全过程。系统为每件资产建立唯一的“电子身份证”(通常关联RFID标签或二维码),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李,2021)。
多维度的资产账册管理:不仅建立财务价值账,更建立实物分类账、使用部门账、存放地点账等多维立体的账册体系。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符合财政部门和教育部要求的各类资产报表(如年度资产决算报告),极大减轻了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现代UAMS通常集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块。该模块提供在线预约、机时计费、使用记录、效益分析等功能,旨在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王 & 张,2022)。
房产与空间资源管理:对高校庞大的房产、土地、教室、实验室等空间资源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分配调度,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为学科布局和院系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通过数据驾驶舱可视化展示学校资产总量、结构分布、增长趋势、闲置率、设备开机率等关键绩效指标(KPI),为校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如学科投入、采购预算制定)提供精准的数据洞察。
二、 系统的技术演进:从信息化到智慧化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演进历程清晰地反映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轨迹。
初级阶段(电算化):以实现资产卡片数字化为核心,替代手工记账,解决了资产信息的存储和查询问题,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发展阶段(网络化与集成化):基于B/S架构,实现了多部门协同在线管理。通过数据接口与财务系统、采购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实现初步集成,保证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成熟阶段(智能化与物联网化):当前系统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利用物联网技术(如RFID、传感器),实现对重要资产(如笔记本电脑、贵重仪器)的实时定位、自动盘点和安全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自动评价,并预测未来的资产需求与维护周期(赵,2023)。
三、 实施价值与面临的挑战
核心价值:
提升管理效能:流程线上化极大缩短了报销、入账、调剂等业务的处理时间,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共享平台和数据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避免重复购置,引导资源向高效益、高需求的领域流动,显著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强化内控与监管:系统固化了管理流程和权限,每一步操作留痕,形成了有效的审计线索,强化了内部控制,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和违规操作。
支撑科学决策:为学校学科建设投入、实验室规划、预算编制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资产数据支撑,推动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面临挑战:
然而,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历史数据清理工作量大且繁琐;其二,多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集成难度大;其三,部分教职工思维观念转变难,对新系统有抵触情绪;其四,如何科学构建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并将其有效嵌入系统,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刘,2019)。
结论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已从简单的记账工具演变为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它不仅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保障,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服务教学科研创新的关键引擎。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智慧化的资产管理系统必将成为“智慧校园”的神经中枢,通过对实体资产的数字化映射与智能化调控,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 2021. 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38(07): 265-268.
[2] 王海涛, 张丽颖. 2022.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15): 1-4.
[3] 赵志刚. 2023. 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路径研究[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01): 189-192.
[4] 刘霞. 2019.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会计之友, (08): 102-105.